风卷落叶,冬日萧瑟。
九龙坡区华岩镇民安华福社区民德路,时有车辆往来。路两侧护栏内、行道树下,偶有行人行色匆匆。
出人意料的是,当时间刚过16时,许多人便从民安华福的各栋楼里出来,纷纷涌入民德路。
▲每天下午4点至晚上11点,九龙坡区华岩镇民安华福社区民德路因411个摊位规范有序经营而成为社区最热闹的地方。受访者供图
行道树下,地上的白漆画框内,标有数字。大家各归其位,开始了当天的摆摊售卖,服装、蔬果、卤菜……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民安华福社区一天中最热闹的时段,由此开启。
274号摊位,39岁的雷明星已摆好自己的卤菜摊,等待顾客光临。他已在社区里卖了9年卤菜。
无序占道经营无“赢家”
10年前,作为重庆首个公租房小区,民安华福社区开始入住居民。
“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人员结构复杂。”民安华福社区党委副书记罗静介绍,民安华福社区共1.9万户5.1万居民,大多经济收入有限。
当时,民安华福社区仅有一个临时农贸市场,根本无法满足大家购物需求,这让许多收入有限的居民看到了商机。
“最多的时候,社区里有近500个摊位,每天下午5点以后在民德路自发形成一条商业街,水泄不通,更别说车辆通行了。”民德路,是民安华福社区的中轴线和主干道,90%以上的社区居民和车辆由此通行。夜间占道经营,不仅严重堵塞交通,产生的噪音还严重影响社区居民正常的生活作息,夜市散场后更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
更让罗静等社区干部头疼不已的是因抢占摊位引发的争执、流血事件,“都想抢占地段好,人流量大的地方,有些用石头压着布袋等物品占位置,有的干脆用油漆在地上写上名字占位置。”
民德路地摊的火爆,让临时农贸市场门可罗雀,原本在临时农贸市场里租有摊位的雷明星也推着卤菜车加入了抢摊占位的队伍,“吵架肯定是遇到过的,没和人动过手。”
“打‘赢’了进派出所,打‘输’了进医院。”在罗静的记忆里,当年,因抢占摊位引发的流血事件并不鲜见,“这加深了居民之间的矛盾,还加大了社区管理的难度,没有谁是赢家。”
规范管理让摆摊“有奔头”
解决占道经营存在的种种问题已迫在眉睫,可怎么解决,却也是个难题。
“不准摆摊不现实,毕竟几乎每个摊位背后都关系一个家庭的生存质量。”更何况,地摊经济很好地弥补了社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让社区有了烟火气。罗静等社区干部达成了共识,“对于居民摆摊,只能疏不能堵,进行规范管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于是,社区对所有摆摊居民进行了三轮摸底调查,发现400多个摊位中的经营者中,社区居民占比超过90%。
2014年12月18日开始,民安华福社区暂停了所有居民的摆摊经营,“我们对社区所有适合摆摊的区域进行了调查,然后因地制宜,用白色油漆画出摊位、再进行统一编号。”
由此,民安华福社区画出了411个面积为2至3平方米的摊位,并分为日杂百货、副食品和蔬果三个区域。
当年12月底,华福小学操场,1000多名社区居民现场见证了摊位的公开摇号抽签,411个摊位各归其主。
雷明星拿到了274号摊位,“生意不错,社区又规范管理了,让我觉得干这个还是有奔头。”
“只有社区居民能在这些摊位经营,每个摊位有摊位证,有摊位号、摊主姓名、照片、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信息。”罗静介绍,日杂百货摊位每个月交纳100元的清洁费,副食品和蔬果类摊位每个月交纳150元的清洁费,由社区统一雇请清洁人员进行清扫保洁,“我们不收取任何摊位租金,也不允许摊主进行转租,并制定了退出和新加入的管理办法。”
411个摊位成“创业苗圃”
民安华福夜市正式亮相后,社区将其称之为“创业苗圃”。
“我们希望通过‘创业苗圃’能解决部分居民的就业、创业问题,同时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罗静如是说。
繁华而不喧嚣、热闹而不杂乱。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每天傍晚到夜间23时,“创业苗圃”熙来人往,成了民安华福社区最具人气的地方。
“生意好的时候,我一个月能赚一万五左右,差的时候也有五六千。”靠着小小的卤菜摊,雷明星让一家四口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不过,“创业苗圃”繁华的背后,却潜藏着新的危机。